来源:转自互联网
在成渝城市群率先试点财税体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充实地方税收体系,夯实地方政府财力;通过扩大债券融资、创新债券品种、强化政策性金融、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稳定融资来源、降低融资成本。
《关于将重庆成都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议》摘要
“成渝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而目前的城乡差异与发展不协调,又是一系列制度设计造成的。”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成渝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城乡统筹;而要做好成渝地区的城乡统筹,共同推动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增强统筹主体,即地方政府的统筹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农村金融太过薄弱,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盛毅说,农村金融缺乏支持,地方权限太少,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都需要国家审批,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本。此外,农民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完全体现,也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在支持农村金融方面,社会资本难以进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障碍。目前成渝两地虽然都在土地政策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要符合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土地政策,还是受到很多局限,不少政策实施的门槛也比较高,造成的结果就是城市资金进不了农村,农民拿不到钱进城,也会对城市群的发展形成阻碍。
对于本次重庆市人大集体议案中提出的“人地挂钩”建议,盛毅认为,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城的过程中,按常规的土地指标供应城市建设用地难以满足需求,因此这个探索的确是非常有益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对各个区域的情况进行调研,在保证农民耕地不减少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土地供应。同时,增加的土地供应应该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进行调剂,增加的比例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在财政制度方面,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也严重不足,需要进行调整。“目前政府还承担了不少投资的职能,城乡统筹也要依靠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来实现。”因此,他认为,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问题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国家也应考虑将更多的税收留在地方,提高成渝地区政府税收分成比例。而增加的部分税收收入,要确保专款专用,可以规定一定的比例,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
此外,还可以适当允许地方政府扩大市政建设等债券的规模、支持国有企业上市等举措,从而筹集资金用于城市群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部分财政金融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目前民间资本没有出路,政府又需要融资,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盛毅说,要让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打破垄断。目前,电力、天然气、通讯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破除垄断,让社会资本能在成渝区域内更好地配置。
成渝经济区大事记
2003年,国家发改委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就提出把编制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规划作为试点。四川和重庆的专家学者在两地领导和国家发改委领导支持下,开始进行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和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于2005年9月正式出版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一书,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4年2月,川渝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川渝合作协议签署,包括《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及6个“子协议”,即“1+6”。
2007年4月,四川省和重庆市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并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
2007年4月,为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四川省发改委会同重庆市发改委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关于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请示》。
2008年5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启动。
2009年,为配合国家发改委及有关方面做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四川省和重庆市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各自编制的规划意见。